
目前,国足邀请赛的筹备工作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形势一度陷入了僵局。原本定于10月6日至14日、11月10日至18日举行的两阶段赛事,如今临近申办截止日,依然没有城市愿意接手这一任务,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尴尬的局面。
这次国足邀请赛的策划是邀请三支国际队伍与中国男足共同参加一场四国赛,听起来是个充满吸引力的计划,然而现实却显得尤为残酷。虽然赛事的日期和规模早在之前就已经确定,并且承办标准也已公布,但时至今日,仍然没有一个城市愿意承办这一赛事。
中国足协提出的承办要求门槛相当高,首先在比赛场馆的选择上,成人组赛事需要一个拥有至少3万座以上固定座位的球场,而U系列赛事则要求场地至少有5000座以上。除此之外,场馆的条件要求更加严苛,比赛及训练场必须是专用天然草皮,并且还得有2到4块专业的训练场地。而在后勤保障方面,承办城市需要安排2至3家星级酒店,以满足球员和官员的住宿需求,并且要提供周到的饮食、医疗、安保等服务,所有的费用,包括场地租赁、医疗和安保费用,承办城市都得自行承担。
展开剩余75%然而,现实情况是,国内许多球场的条件与足协的要求相去甚远。中超联赛中,只有40%的主场能够满足3万座位的标准,而天然草皮的维护费用每年高达500万元以上,这对于许多中小城市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远远超出了它们的承受能力。
那么,为什么这些城市对承办邀请赛保持沉默呢?其实,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经济成本过高。近年来,国足的战绩表现并不理想,特别是在东亚杯期间,场均观众人数仅为1661人,这样的上座率意味着门票收入几乎无法覆盖赛事的基本成本。举个例子,2024年6月,国足在沈阳奥体中心进行的一场热身赛,尽管投入了1200万元,但最终的门票收入却不足200万元,地方政府不得不为此倒贴千万。
除了这些显性成本之外,还有一些隐形成本。承办方不仅需要负责市政交通的疏导、媒体宣传、志愿者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这些支出的累积往往会使总成本超出预算30%以上。而如今的国足,似乎成了“票房毒药”,不少网友调侃道:“花这么多钱来看国足输球,还不如拿这些钱去修公园呢!”一些曾经的“金牌球市”,如长沙和西安,也因为国足接连失利,导致上座率暴跌60%,城市形象也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一些曾有意承办赛事的城市也陷入了两难境地。长沙的贺龙体育场,曾在世预赛的“中韩战”中创下了上座率的纪录,但经过改造后,座位数减少到2.8万,未能达到足协要求的3万座位标准。成都的凤凰山球场虽然符合条件,但正值演唱会旺季,若承办邀请赛,档期冲突将导致收入损失超过千万。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虽然拥有顶级的场馆资源,但地方政府更愿意承接商业赛事,像曼联等国际大牌球队访华这样的赛事在它们的眼中往往优先级更高。
目前的局面表明,如果足协坚持现有的标准,国足邀请赛很可能无法如期举办。为了避免这一尴尬局面,足协或许需要调整策略,降低承办的门槛。例如,可以考虑允许混合草皮的使用,或是将座位数要求降低至2.5万以上。同时,足协也可以通过寻找赞助商来分担部分费用,或是将赛事形式改为巡回赛,分散压力。此外,将赛事与青少年培训、国际体育论坛等活动捆绑,或许能够提高整体的综合效益。
距离申办截止日8月6日仅剩一周时间,如果到时仍没有城市愿意承办,这将是中国足球历史上首次因为“无人承办”而取消国际赛事。这一尴尬局面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足球职业化进程中,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激烈冲突。希望中国足协能尽快找到解决方案,顺利推动国足邀请赛的举办,也让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上得到更多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